中新经纬3月7日电 (郭晋嘉)“未来产业”连续第二年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,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“培育壮大新兴产业、未来产业”。
“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”
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,如何下好“先手棋”?
对于未来产业,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: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,培育生物制造、量子科技、具身智能、6G等未来产业。
其中,“具身智能”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。“具身智能”到底是什么?中关村信息消费联盟理事长、通信专家项立刚解释称,具身智能可通俗理解为“人形机器人”。
项立刚介绍,相较于餐厅送餐、工厂生产线上的单一功能机器人,具身智能具备更加综合的智能能力、感应能力、活动能力以及综合处理能力。此外,具身智能需要更综合强大的感应器,它的控制、管理能力也要比较完善,具备灵活的关节,操作要方便。
项立刚认为,目前,具身智能产业尚处发展初期,但蕴含巨大机会,值得有所作为。在研发面向未来的产业方面,中国已经做更早部署,走在世界前列。
此前,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副秘书长兼新闻发言人刘结一于3月3日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介绍,我国新兴产业方兴未艾,未来产业布局蓄势。人形机器人上“春晚”扭秧歌,无人机飞夜空放“赛博烟花”,人工智能开源大模型引发世界热议。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.9%,工业机器人装机量占全球过半。新质生产力发展生机勃勃。
多城已抢跑
对于未来产业的新赛道,多个城市已抢跑。
全国政协委员、上海市经信委主任张英表示,将加快构建“标准+技术+数据+场景”的具身智能创新生态体系。当地计划依托现有训练场,打造国家级测评认证“考场”,推动更多人形机器人“持证上岗”。
“重庆将加大对未来产业领域重大项目、重点平台支持力度,”全国人大代表、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王志杰表示,当地提速推进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,在人工智能产业,支持垂直领域行业大模型发展,拓展具身智能机器人市场。同时,加快脑机接口及脑科学、光子与量子技术、沉浸技术等高潜力领域研究。
全国人大代表、山东省烟台市市长郑德雁则表示,将加速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,深入实施产业链链长制,构建产业垂直生态体系,升级千亿级传统优势产业,裂变百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,抢占未来产业新赛道。
此外,据不完全统计,对于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点题的“生物制造、量子科技、具身智能、6G”四大产业,北京、天津、深圳、杭州、成都、合肥、济南等多城均已出台政策抢跑各自赛道,还有不少城市在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点名,予以“谋划”“布局”“培育”。
突破核心关键技术
突破核心关键技术,成为议案提案中的高频词。
就未来产业,全国人大代表、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郭国平表示,量子计算是生物医药研发的“加速器”。他建议,夯实基础研究支撑条件,强化关键技术攻关。尽快在我国部署生物医药领域专用自主量子计算机。加大核心量子算法开发力度,聚焦药物分子模拟、蛋白质折叠、基因组学等方向,开发专用量子算法。
全国人大代表、科力尔董事长聂鹏举认为,加快关键核心零部件的突破,有利于推动人形机器人的规模化量产进程,实现降本增效。他建议,在科研高校、行业领军企业聚集的京津冀、长三角、粤港澳等区域布局国家级实验室和核心零部件创新研发中心,并采取奖励措施,鼓励聚焦相关前沿方向进行研究。
“人形机器人正成为具身智能的关键载体,这是一场从‘机械躯壳’到‘数字生命’的进化”,全国政协委员、天娱数科CEO贺晗则建议,鼓励开发从硬件到软件、从底层到应用层、从AI模型底座到3D数据集的通用开发套件,如开源代码库、仿真环境库、开源数据集等;加快标准建设,创建生态认证体系,推动技术加速迭代。
全国人大代表、中兴通讯高级副总裁苗伟也称,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各种要素的集成,需要技术革命性突破。应用创造价值,支撑应用落地及商业变现的关键在于核心技术的突破。
代表委员支招如何落地
全国人大代表、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建议,加速人形机器人商业化普及。他认为,应借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早期的市场培育和推广经验,通过市场推广政策的引导和支持,加速人形机器人市场的培育和需求潜力的释放。
何小鹏建议,可针对当前智能化程度高、AI能力强且具有较高端价值的L3级别人形机器人,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,加速人形机器人商业化普及和规模化增长。
全国人大代表、海信集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贾少谦则提到“企业实验室改革”。
贾少谦建议,针对企业实验室建立差异化评价机制,加大对企业实验室“技术产业化率”“成果转化收益”等考核指标权重,引导企业实验室在实现技术突破的基础上,向技术成果高效转化与产业化培育方面发展。
作为新赛道,标准如何界定也关系着行业发展的稳定和健康。对此,全国人大代表、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建议加快修订《国民经济行业分类》,纳入与新质生产力相关的新产业、新业态,清晰界定生物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、未来产业所属类别,明确新产业、新业态管理路径,探索通过专家论证等形式动态更新行业监管标准。(中新经纬APP)
中新经纬版权所有,未经书面授权,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、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